<rt id="4cusg"></rt>
  • <rt id="4cusg"><acronym id="4cusg"></acronym></rt>
  • <noscript id="4cusg"><wbr id="4cusg"></wbr></noscript>
    ENGLISH 中文(簡體)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新聞中心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快訊 > 我國線束線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國線束線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文章來源:薛建凌蔡振軍 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線束也隨著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及各種智能系統發展,更多地承擔模擬及數字信號傳輸、系統模塊控制的重要功能,在專用設備整體功能構造中扮演著“血管”與“神經”

    的功能角色。目前我國線束產商眾多,產業規模占全球比例近1/3。但似乎仍走不出大而不強的局面,如何提升我國線束線纜行業競爭力,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各類電氣設備和設備之間、設備內部各功能模塊之間一般要通過連接器來實現電力信號或數據信號的連接和分離。在連接器和設備之間、連接器和連接器之間往往要通過線纜進行連接,線束(wire harness,亦成為線纜組件,線纜線束)是指將連接器與線纜采用一定的端接方式和防護方法直接作為一體的可拆卸式的連接裝置。其作用是直接實現設備和設備之間、設備內部各功能模塊之間的電流、數據信號的連接與分離。

    目前線束產品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汽車、工業自動化設備、醫療金融等商用設備、軌道交通、通信設備、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及軍工等,根據2016年的行業統計,汽車用線束仍然是最大的使用領域,占比達25.6%; 其次是消費電子用線束, 占比17.3%;通信設備用線束占比15.2% ;醫療金融等商用設備用線束占比5.3% 。

     

    一、全球線束線纜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線束行業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產品最早應用在軍用產品和工業設備領域,經過技術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拓展, 目前行業應用已延伸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如汽車、消費電子、工業自動化設備、醫療金融等商用設備等,市場處于較為成熟的階段。目前全球市場分為三大陣營,歐美與目韓廠商處于第一梯隊,是全球市場的領導者,歐美與日韓企業掌握著線束行業標準的制定權,技術實力雄厚,規模龐大,占據著各細分應用行業較大的市場份額,如在航空航天、軍工、汽車、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優勢;其次是處于第二陣營的是臺灣地區廠商,臺灣企業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層次較高,品牌經營能力較強;再次是以中國大陸廠商為代表的第三梯隊,大陸地區廠商盡管起步較晚,但依然擁有其他國家所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是背靠大陸地區市場,中國線束行業隨著汽車、消費電子、工業自動化等市場快速發展而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線束市場;二是人力成本優勢,擁有著充沛的勞動人口,人均工資較發達國家相比優勢明顯;三是配套產業完善,國內擁有行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不論是原材料、中間品還是生產所需的各種制造設備、技術支持。正是因為以上因素, 目前全球主要的線束廠商都在中國大陸地區設立工廠,進行就近配套和本地化服務。未來隨著中國線束廠商在技術研發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可以預見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會進一步加大,從而逐步提升競爭力。根據統計數據,2016年全球線束市場規模約1,208億美元, 同比增長4.2%。根據預測,2021年全球線束市場規模達到1,43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3.32%。2016年中國線束市場規模達2653億元, 占全球33,80%,是全球最大的線束生產基地,見圖l。

     

     

    二、中國線束線纜行業發展情況

    分析我國線束行業的發展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早期主要應用于軍工和航天領域。行業的發展壯大得益于世界線束線纜生產制造中心的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國內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新的線束生產基地,歐美日等國線束廠商紛紛在華設廠,促進了國內線束行業快速發展。從市場整體需求來看,中國的市場對線束的需求規模和需求品類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源于下游工業自動化、汽車行業等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的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線束作為消費電子,汽車、軌道交通及軍工機械設備等眾多行業的上游配套產品,市場需求穩步增長。中國線束產品市場需求的規模和品種也在逐年增加,通信設備、消費電子、汽車、工業自動化及醫療等行業技術不斷升級、規??焖僭鲩L,從而不斷推動線束市場的發展。據統計,2016年中國線束市場規模達2653億元, 同比2015年增長7.73%, 中國線束市場在2012-2016年五年間復合增長率達6.52%,超過全球市場3.90% 的增長水平。根據預測, 2021年中國線束市場規模將達3878億元, 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39.81%,5年復合增長率將達6.24%,見圖2。

     

     

    1 全球市場競爭力薄弱,技術提升仍需努力

    我國線束行業依然處于發展階段,僅有少數線束品種能達到國際市場可以接受和能參與競爭的水平,大部分線束品種急需開發、提高水平和檔次。目前,我國國內的線束廠家有數千家之多,屬于完全競爭類市場,國內尚無壟斷型企業,并且我國線束廠家的制造水平和規模差異較大,缺乏國際性知名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競爭力較弱,技術開發認識

    上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

     

    2 行業整體研發投入不足 中低端產品競爭加劇

    我國己形成了細化的線束產業鏈,可以提供完善的產業配套服務,生產附加值較低的通用型產品僅需少量投入,使得行業門檻大大降低。同時,中低端產品市場投入少、短平快的特點驅使中小企業更愿意以仿制跟隨的方式進行產品開發。研發投入較少及核心技術缺失使得多數企業市場競爭力較弱,導致中低端市場熱銷產品的產能過剩和企業間的同質化競爭,阻礙行業的創新步伐和健康發展。隨著新進入者的不斷增加,低端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導致低端線束市場利潤水平的下降。

     

    3 人力成本上升、自動化水平亟待提升

    線束行業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產品生產過程中許多工序依靠人工操作,生產自動化程度較低,并且近年來國內產品線升級緩慢,多數線束產品集中在中低端,在產品附加值不能有效提升的情況下,逐年上升的人均工資對企業的利潤形成了較大的沖擊,使得大量小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增加產品價值,或者引入自動化設備,實現“機器換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才能增強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中國線束線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加強技術研發將是我國線束企業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

    我國線束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定制化線束市場已經形成一批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技術、產品等方面與國際領先企業逐步縮小差距,通過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投入,實現從跟隨模仿國外領先產品到自主創新的轉變。隨著線束行業技術發展呈現高端化、集成化、高密度輕型化、環?;椭悄芑内厔荩ㄖ苹€束市場對產品的性能、裝配技術、原材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研發將成為我國線束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推動我國線束企業從注重單項技術研發向集成創新轉變。

     

    2、提升品牌影響力,做大做強細分市場

    我國線束生產企業的品牌競爭力整體一般,雖然少數骨干企業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品牌積淀,在行業內已經形成了一定知名度,但與國際領先廠商仍存在一定差距。隨著國內線束市場競爭的加劇, 以及產業升級的需要,國內最先成長起來的一批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骨干線束企業已經開始注重企業品牌的打造,并積極進行國際化布局。借助企業多年積累的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工藝技術和質量管理體系,不斷提升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品牌認知度,逐漸縮小與國外領先品牌的差距。良好的品牌是企業生產服務能力和技術研發實力的體現,是下游客戶選擇供應商的必要前提,品牌影響力將成為企業未來競爭制勝的關鍵。

     

    3、充分利用投融資并購手段促進行業整合

    從國際領先品牌的發展趨勢來看,定制化線束生產企業隨著規模的發展,其產品種類和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充,一方面是基于客戶聯合研發的需要,此外,企業在生產工藝和技術研發的不斷投入,必然要求更高的回報,只有不斷擴充產品種類和應用領域,才能更充分地利用企業的研發、生產優勢,獲取更多的收入。隨著大型品牌企業的不斷做大

    做強,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行業整合的趨勢將不可避免。

     

    五、結論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規模己躍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然而,總體來看,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特征明顯, 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資源消耗大,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明顯不足,產業整體仍處于全球制造業鏈條的中低端。在當前國內發展動能轉換和國際競爭加劇的形勢下,發展智能制造,是實現工業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制造業的逐步升級,智能制造戰略規劃的逐步實施,未來汽車、工業自動化設備、醫療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的行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從而也將帶動上游線束行業的增長。


    連接器展會  線纜展會  線束展會  接插件展會  深圳連接器展會  線加工設備 線束加工
    東莞貿發會展服務有限公司
    深圳貿發會展服務有限公司
     
    本站內容歸貿發展覽公司版權所有MaoFa Exhibitions,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貿發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滬ICP備17023807號-3

    電話:13661626920
    傳真:021-37048779